Galaxy Digital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稳定币资产管理规模将在2025年底突破3000亿美元,2030年有望达到1万亿美元。这一增长不仅反映数字资产领域的扩张,更预示着新兴市场存款向美国国债及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大规模迁移。
报告指出,稳定币采用正由三个核心场景推动:首先在新兴市场作为抗通胀储蓄工具,阿根廷、土耳其等国用户通过USDC等产品实现美元资产配置;其次在跨境支付领域,稳定币年化交易额已超1000亿美元,较传统SWIFT转账效率优势明显;最后是DeFi市场持续提供5%-10%的结构性收益,吸引资金持续流入。
数据显示,阿根廷加密应用持有量已占该国M1货币供应量的1.1%,而类似现象正在多个高通胀经济体复制。Artemis统计表明,企业间稳定币支付规模年增长率达400%,凸显其商业应用潜力。
这种迁移正在重构全球资金流向:每1美元稳定币背后,约0.875美元配置于美国短期国债或回购协议,0.125美元存入纽约梅隆银行等机构。这意味着新兴市场银行正持续流失存款基础,而美国国债市场获得稳定增量买家。
目前稳定币发行方已成为美债第12大持有者,按当前增速有望跻身前五。Galaxy分析指出,若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可能显著影响短期美债收益率曲线,并加剧新兴市场信贷紧缩风险。
报告特别强调,DeFi协议通过Aave、Maker等平台创造的高于传统市场的收益率,正在形成独特的链上信贷市场。Ethena等项目通过基差交易实现的链上收益,已打开"数字美元"资产配置的新窗口。
这种演变与2008年后巴塞尔协议III催生的"影子银行"体系类似——稳定币和DeFi协议正逐步取代传统银行的部分信贷中介功能。黑石、KKR等资管巨头可能通过成为稳定币储备资产的LP,获得新的资金渠道。
Galaxy总结认为,这场变革将深度影响全球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随着稳定币规模扩张,其作为"数字时代信贷中介"的角色将持续强化,对金融稳定性与监管框架提出全新挑战。该进程或加速完成传统银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转型,重塑未来十年全球金融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