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稳定币监管迎来关键转折。香港《稳定币条例》与美国《GENIUS法案》相继落地,标志着两地围绕数字金融话语权的竞争进入实操阶段。本文深度解析两地法案差异,并聚焦全球首单光伏绿色资产RWA融资案例,揭示稳定币如何重塑传统行业金融生态。
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2025年8月1日生效,允许银行、科技公司等多元主体发行多币种稳定币,包括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条例要求100%准备金隔离托管,但未禁止储备资产收益运用。目前京东科技、渣打银行合资公司等三组机构已进入沙盒测试。
美国GENIUS法案则于2025年7月签署,限定发行主体为受监管金融机构,储备资产仅限美元现金及美债,明确禁止支付利息。法案通过分级监管制度,将大型发行人纳入联邦直接监管,凸显对美元霸权的维护意图。
2024年12月,协鑫能科联合蚂蚁数科完成2亿元光伏电站RWA融资,成为全球首例绿色资产链上融资。项目将湖南、湖北82MW分布式光伏收益权通证化,通过稳定币实现跨境资金募集,较传统融资效率提升80%。
该案例验证了稳定币在实体经济中的三重价值: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激活存量资产流动性、增强普惠金融覆盖。波士顿咨询预测,2030年全球RWA市场规模将突破16万亿美元,稳定币将成为核心价值载体。
两地法案虽路径不同,但均强调风险防控。香港侧重构建多元稳定币生态,美国则强化美元挂钩稳定币的主导地位。行业需警惕监管套利、流动性冲击及商业可持续性等潜在风险,在合规框架下探索稳定币与产业结合的创新场景。
随着监管体系完善,稳定币正从加密交易走向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等实体领域。这场金融基础设施的迭代,或将重新定义全球资本流动与产业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