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美国加密资产政策迎来重大转折。特朗普政府近期签署《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和美国数字资产储备》行政命令,同时推动《稳定币透明度和问责制法案》立法进程,标志着全球加密资产监管进入新阶段。这一系列动作或将对我国加密资产战略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特朗普政府3月6日签署的比特币储备行政命令引发市场震荡。根据该政策,美国财政部将管理20万枚罚没比特币作为战略储备,并禁止政府主动增持。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分析指出,此举既为兑现竞选承诺,更暗含应对联邦债务危机的财政考量——2025财年美国债务利息预计突破1万亿美元,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储备属性被赋予战略意义。但新罕布什尔州成为首个建立地方加密储备的案例,显示联邦与州级政策仍存分歧。
截至2025年5月,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达2349亿美元,其中USDT、USDC等美元稳定币占比超90%。美国众议院4月通过的《STABLE法案》与参议院6月批准的《GENIUS法案》,正围绕储备透明度和境外机构监管展开角力。杨涛认为,这实质是美元霸权向Web3.0空间的延伸——美元稳定币年交易量已达14万亿美元,既巩固美元地位,又为中期选举争夺硅谷和年轻选民支持。
2024年5月通过的《21世纪金融创新和技术法案》(FIT21)首次明确加密资产分类标准,2025年6月更新的《数字资产市场结构法案》进一步细化监管规则。值得注意的是,SEC正拟废除将客户加密资产列为负债的SAB121规则,而CBDC研发则遭全面叫停。这种"放开市场、收紧风险"的监管思路,反映出美国试图在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间寻求平衡。
针对我国持有的比特币罚没资产,杨涛建议可考虑建立国家战略商品储备机制。在稳定币领域,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或为人民币稳定币提供试验田,但需解决跨境支付合规性难题。对于DeFi、RWA等创新形态,现阶段应加强研究而非放开,重点防范非法金融活动。数字人民币则需着眼跨境批发支付场景,构建长期生态优势。
全球加密资产监管正形成"美国宽松、欧盟严格"的双极格局。随着比特币ETF、稳定币支付等创新加速渗透传统金融,我国需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更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把握Web3.0时代的金融话语权。